所嗟人异雁,不作一行飞:七岁女子《送兄》翻译赏析
送兄
唐 七岁女子
别路云初起,离亭叶正稀。
所嗟人异雁,不作一行飞!
注释:
①七岁女:姓名不详,写此诗时年仅七岁。
⑴题下原注:武后召见,令赋送兄诗,应声而就。
⑵离亭:驿亭。古时人们常在这个地方举行告别宴会,古人往往于此送别。稀:形容树叶稀疏寥落的样子
⑶归:一作飞。
译文:
哥哥啊!这就是我们要分手的大路了。云彩飞起,路边有供人休息送别的凉亭。亭外,是秋叶在飘坠。而我最悲伤叹息的就是,人,为什么不能像天上的大雁呢?大雁哥哥和妹妹总是排得整整齐齐,一同飞回家去的啊。
译文二:
离别的路上风云刚刚飘起,离开送别的地方树叶正轻轻飞舞。感叹人不同于大雁,不能一同飞行。
评析:
这首诗表达小作者送别哥哥时依恋不舍的深情。诗中那以肃杀的秋景衬托出兄妹离别时的心情,又以群雁齐飞抒发出了妹妹不能同可可同行的感慨。
哥哥要上路了,天边秋云初起,天色灰蒙蒙的;送别处凉亭的四周,树叶纷纷飘落,气氛萧索。令人叹息的是人跟空中飞翔的大雁一不样啊,不能一起排成一行飞向那远方。
白云、蓝天、凉亭、幽路、高树、落叶、大雁,这是多么写意和爽目的自然景观啊。
赏析:
《送兄》这首诗出自《全唐诗》,是一个七岁女童写的一首五绝。全诗二十字,表达了小作者送别哥哥时依依不舍的深情。诗中写景的气氛和离别的心情相应,兄妹不忍分离与雁行齐飞对照,显得自然、诚挚,艺术技巧相当高妙。
关于这首诗,所传甚少,独在《全唐诗》方见之,对作者的介绍是如意中女子,其真名实姓、生卒年月、何地之人等皆无从考证,唯能全凭《全唐诗》注解了。《全唐诗》写道:女子南海人,武后召见,令赋送兄诗,应声而就。由此大致能推断,诗人是南海人,此诗出自唐武则天时代。
或许真是时势造就,一个七岁女童,大堂之上,面对武后和群臣,应声做诗,且情态如此逼真,字数如此俭约,不得不另后人仰慕。
此诗第一层:别路、离亭,相当于驿站,是古代送别、饯行的处所。点明地点,暗含事件,感情由此铺开。云初起,要么是清晨,要么是傍晚,要么是雨后天开。但一切景语亦为情语,一语双关,亦指心中愁云初起。叶正稀,结合下句中诗人触景生情联想到的雁来推断,应该是在一个秋风萧瑟的季节。秋风紧,黄叶飘零,离亭前的落叶,为秋风扫荡,渐次稀疏,着实苍凉,着实沉重。
第二层:古人送别有折柳相送,寓留于柳的习俗。此处的叶,可能就是柳叶。前面不断有人送别,使得柳条折尽,渐渐稀少,真是一条柳枝一片心。而现在,尽管柳条稀少,但她还是要再折一枝赠与兄长,此中惆怅叫人难以消受。至此感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。
诗人静静地站立,眼望兄长渐去渐远,马蹄声终于被重叠的山峦阻隔。心中更是生出对于人生、对于命运的自怜叹惋。所嗟人异雁,不作一行归。雁的迁徙,总是结队成行,同出同归。可是人迫于环境所限、条件所囿,而不能与兄随行,而兄去妹留,各自孤单,再也不能心心相印了,诚为可叹。并且,这一归字可以做两种分析,一者:妹在家,兄启程外出。那么,这里的归便是同出同归的意义了,诗人大部分的思想放在了兄长身上,是对他一路风尘、外行凶吉的牵挂;一者:两人皆在外,或是寄人篱下,或是流落他乡。此时兄长启程,回返故里,而独留妹一人不与同归,此间便更生出对故土、亲人的思念,对身如浮萍、命如蝉翼的慨叹。
浓浓情谊,如诉如泣,尽融于字里行间。而全诗寥寥数语,连题目仅二十二字。用字之俭约,另人折服。题目送兄,点明主旨,定下全诗的基调,是送别兄长。至于上面推测的种种情况,全无交代,给人很大的想像空间。而与此相比,后来大诗人李白的《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》、《送族弟单父主薄凝摄宋城主薄至郭南月桥却回栖霞留饮赠之》等很多这样的诗标题就大为失色了。此诗前两句表明了地点和大致的时间,大肆渲染了送别的场景。心中的惆怅、离别的情怀跃然纸上,如江如河,翻涌不息,却仅用了十个字;后两句也是十个字,突出了雁、一行、归,使得感情再次升华到一个相当高的层面上,由送行也到了对人生的慨叹,对身世的质问,情长纸短,惜墨如金。
南朝江淹在《别赋》中说过,黯然消魂者,唯别而已矣。从古至今,离别诗一直都在诗篇中占到了相当大的比重,在表现手法上也是各具风格、各至一家。对这一首也作一简要的分析。别路、离亭形成对举,一咏三叹。在克俭如金的字数中,这算是泼墨如云、大肆渲染了。为的是以景衬情,为下两句做好铺垫。而且诗人善于选取特景:别路、离亭、云、叶等等,暗藏离愁别绪之情。紧接着,笔锋陡转,采用了电影中蒙太奇的手法,将镜头对准天上的雁。当然,这里也许是虚写。由雁的特联想到人,将二者紧密地联系起来,形成鲜明的对照,由此生发哀情,并且升华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,也为读者将全诗刻画成了一幅隽永的画面,印入读者的脑海中。其意境深远,空间开阔,且满目皆萧然,满腔皆哀伤,满腹皆愁绪,实在不能不说是诗人的高妙之处。且诗人时龄七岁,且为女子。在古代轻视女子,满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,她能如此善用这样的艺术技巧,实在让人费解,惊异。
再回到全诗,通篇都是情深意切,而字字珠玑,语言简朴、明白如话,意境高妙。这样的诗篇,在中国古诗词中实在不可多得。难怪有人称她为神童、奇女子,于情于理,都是当之无愧。
-
金城北楼 高适 北楼西望满晴空,积水连山胜画中。 湍上急流声若箭,城头残月势如弓。 垂竿已羡磻溪老,体道犹思塞上翁。 为问边庭更何事,至今羌笛怨无穷。 注释:
-
咏萤火 唐代虞世南 的历流光小, 飘摇弱翅轻。 恐畏无人识, 独自暗中明。 注释: 的历:明亮、鲜明。 弱翅:翅膀小而软弱。 恐畏:恐怕。
-
苏氏别业 祖咏 别业居幽处,到来生隐心。 南山当户牖,澧水映园林。 竹覆经冬雪,庭昏未夕阴。 寥寥人境外,闲坐听春禽。 作者简介: 祖咏,唐代洛阳人,开元
-
与小女 韦庄 见人初解语呕哑,不肯归眠恋小车。 一夜娇啼缘底事,为嫌衣少缕金华。 注释: ①初解:指开始能听懂大人讲话的意思。呕哑:小孩子学说话的声音。 ②缕金
-
题君山 方干 曾于方外见麻姑,闻说君山自古无。 元是昆仑山顶石,海风吹落洞庭湖。 作者简介: 方干(809-888)字雄飞,号玄英,唐代诗人,桐庐白云源人。为人质野,喜凌侮
-
登单于台 张蠙 边兵春尽回,独上单于台。 白日地中出,黄河天外来。 沙翻痕似浪,风急响疑雷。 欲向阴关度,阴关晓不开。 作者简介: 张蠙,唐代诗人。字
-
沈佺期《杂诗三首》这是一首写闺情闺怨的名诗,诗中明显地流露出反战的情绪,这是初唐连年争战的特定历史环境所产生的厌战思想的反映。不过诗中还希望能有良将出师,早日结束战争,思想内容也有积极的一面。诗人
-
题竹林寺 (唐)朱放 岁月人间促,烟霞此地多。 殷勤竹林寺,更得几回过? 作者简介: 朱放,唐代诗人。襄州襄阳(即今湖北襄樊)人氏,大概生活在贞元(唐德宗年号,公元78
-
长宁公主东庄侍宴 李峤 别业临青甸,鸣銮降紫霄。 长筵鹓鹭集,仙管凤凰调。 树接南山近,烟含北渚遥。 承恩咸已醉,恋赏未还镳。 注释: (1)长宁公主:唐中
-
公子行 孟宾于 锦衣红夺彩霞明,侵晓春游向野庭。 不识农夫辛苦力,骄骢踏烂麦青青。 注释: ①夺:赛过。 ②侵晓:天刚亮。野庭:田野。 ③骄骢:健壮的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