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院下帘人昼寝,红蔷薇架碧芭蕉:韩偓《深院》赏析
深院
韩偓
鹅儿唼喋栀黄嘴, 凤子轻盈腻粉腰。
深院下帘人昼寝, 红蔷薇架碧芭蕉。
赏析:
韩偓用一支色彩浓重的画笔写景咏物,创作出不少别开生面的作品。《深院》是其中之一。由为大自然山川的浑灏的歌咏,转入对人的居住环境更为细腻的描写,似乎标志写景诗在唐末的一个重要转机。从此以后,我们就要听到许多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歌唱了。
深院之深,似乎不仅是个空间的观念,而且攸关环境气氛。一般说,要幽才能深,但诗人笔下却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闹春的小景:庭院内,黄嘴的鹅雏在呷水嬉戏,美丽的蛱蝶在空中飞舞,红色的蔷薇花与绿色的芭蕉叶交相辉映作者运用栀黄、腻粉、红、碧一连串颜色字,其色彩之繁丽,为盛唐诗作中所罕见。栀黄(栀子提炼出的黄色)比黄在辨色上更加具体,腻粉比白则更能传达一种色感(腻)。这种对形相、色彩更细腻的体味和表现,正是韩诗一种特色。诗中遣词用字的工妙不止于此。用两个带儿、子的缀化词:鹅儿(不说鹅雏)、凤子(不说蛱蝶),比这些生物普通的名称更带亲切的情感色彩,显示出小生命的可爱。唼喋(sh zh煞扎)、轻盈一双迭韵字,不但有调声作用,而且兼有象声与形容的功用。于鹅儿写其嘴,则其呷水之声可闻;于蛱蝶写其腰,则其翩跹舞姿如见。末句则将红蔷薇与碧芭蕉并置,无映字而有映意。(一本径作红蔷薇映碧芭蕉,则点明矣。)凡此种种,足见诗人配色选声、铸词造句的匠心。
看到这样一幅禽虫花卉各得自在的妙景,真不禁要问一声:君从何处看,得此无人态(苏轼《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二首》)了。但这境中真个无人?否,深院下帘人昼寝,人是有的,只不过未曾露面罢了。而正因为下帘人昼寝,才有这样鹅儿自在、蛱蝶不惊、花卉若能解语的境界。它看起来是无我之境,但每字每句都带有诗人的感情色彩,表现出他对这眼前景物的热爱。同时,景物的热闹、色彩的浓烈,恰恰反衬出庭院的幽静冷落来。而这,才是此诗经得起反复玩味的奥妙之所在。
这种热烈的外观掩饰不住内在的冷落的境界,反映出封建社会的衰落时代中知识分子的典型的心境。韩偓在唐末是一个有气节操守的人,以不肯附逆而遭忌,在那种桃源望断无寻处的乱世,这样的深院似乎也不失为一个逋逃薮。我们不当只看到那美艳而平和的景致,还要看到一颗并不平和的心。那昼寝的人大约是中酒而卧吧。也许,晏殊《踏莎行》的后半阕恰好是此诗的续境:翠叶藏莺,朱帘隔燕,炉香静逐游丝转。一场愁梦酒醒时,斜阳却照深深院。
-
《一剪梅》是宋词中很常见的小令词牌,因其格式颇为规整,历代词人大多都绘以此词牌作词,其中也不乏一些名句。譬如辛弃疾的“杯且从容,歌且从容”,唐伯虎的“行也思君,坐也思君”等等。
-
登单于台 张蠙 边兵春尽回,独上单于台。 白日地中出,黄河天外来。 沙翻痕似浪,风急响疑雷。 欲向阴关度,阴关晓不开。 作者简介: 张蠙,唐代诗人。字
-
沈佺期《杂诗三首》这是一首写闺情闺怨的名诗,诗中明显地流露出反战的情绪,这是初唐连年争战的特定历史环境所产生的厌战思想的反映。不过诗中还希望能有良将出师,早日结束战争,思想内容也有积极的一面。诗人
-
题竹林寺 (唐)朱放 岁月人间促,烟霞此地多。 殷勤竹林寺,更得几回过? 作者简介: 朱放,唐代诗人。襄州襄阳(即今湖北襄樊)人氏,大概生活在贞元(唐德宗年号,公元78
-
长宁公主东庄侍宴 李峤 别业临青甸,鸣銮降紫霄。 长筵鹓鹭集,仙管凤凰调。 树接南山近,烟含北渚遥。 承恩咸已醉,恋赏未还镳。 注释: (1)长宁公主:唐中
-
公子行 孟宾于 锦衣红夺彩霞明,侵晓春游向野庭。 不识农夫辛苦力,骄骢踏烂麦青青。 注释: ①夺:赛过。 ②侵晓:天刚亮。野庭:田野。 ③骄骢:健壮的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