扬眉动目踏花毡,红汗交流珠帽偏:李端《胡腾儿》赏析
胡腾儿
李端
胡腾身是凉州儿, 肌肤如玉鼻如锥。
桐布轻衫前后卷, 葡萄长带一边垂。
帐前跪作本音语, 拈襟摆袖为君舞。
安西旧牧收泪看, 洛下词人抄曲与。
扬眉动目踏花毡, 红汗交流珠帽偏。
醉却东倾又西倒, 双靴柔弱满灯前。
环行急蹴皆应节, 反手叉腰如却月。
丝桐忽奏一曲终, 呜呜画角城头发。
胡腾儿,胡腾儿, 家乡路断知不知?
赏析:
胡腾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种舞蹈。胡腾儿(n泥)写的是西北少数民族一位善于歌舞的青年艺人。代宗时,河西、陇古一带二十余州被吐蕃占领,原来杂居该地区的许多胡人沦落异乡,以歌舞谋生。本诗通过歌舞场面的描写,表现了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友好感情,表现了广大人民对胡腾儿离失故土的深切同情,并寓以时代的感慨。
第一段描述胡腾儿原籍凉州(今甘肃武威),是肌肤如玉的白种人,隆凖稍尖,鼻型很美;身着桐布舞衣,镶着的宽边如同前后卷起,以葡萄为图案的围腰,带子长长地垂到地面。这一段写得很朴实,字里行间浸透着诗人对艺人的深切同情。例如,胡儿最喜丝绸彩绣,桐布、葡萄也并非多美,诗人何以特书一笔?这说明胡腾儿飘泊穷途,卖艺求生,又深恐破衣烂衫难以吸引看客;倾囊购置,也仅能置些民用布帛、自绣彩绘而已!
第二段描写舞蹈开始前的场面:帐前跪作本音语,拈襟摆袖为君舞。安西旧牧收泪看,洛下词人抄曲与。胡腾儿起舞之前,首先跪在帐前,向各位看客用本音语诉说家乡沦亡、同胞被杀的诸般苦情,然后拈襟摆袖,向诸位施礼,准备起舞。那曾在安西做过地方官的人强忍着眼泪观看,洛下词人也主动把自己写的歌词抄送给胡腾儿演唱。这段虽然仅写了旧牧含泪和诗人赠曲,但却使人想到一个很大的场面,看到不同人的思想和表情。艺人先以汉民族的习惯而跪,再以本民族的习惯施礼,其友好之情可知;诗人也不管艺人能否读懂并演出自己的创作,真情相赠;众人报之以热泪;各民族之间的感情,在这里不是得到了充分的交流吗?
以下至篇末为第三段,是写艺人的舞蹈和诗人的感慨。看客们的同情使得胡腾儿大受感动:扬眉动目踏花毡,红汗交流珠帽偏。上句写起始动作,扬眉动目,可知表情丰富,义情激奋。下句写飞旋动作,垂珠斜飞,红汗交流可知舞得十分卖力。醉却东倾又西倒,双靴柔弱满灯前,进入另一种意境,上句既是写舞姿的妙曼,也是写他以舞蹈语言,痛陈离乡背井之苦。在舞蹈艺术中,醉步要求形散神凝,看似如醉如痴,飘忽不定,实则缓促应节,刚柔相生,是一种高难度的表演。下句写双腿飞旋,双靴闪动,恍如灯前闪烁出一层层柔弱的光圈。环行急蹴皆应节,反手叉腰如却月。应节二字,照应前后诸句。说他无论环行如轮,还是急蹴起跃,还是反手叉腰如却月的造型,都能丝毫不差地吻合着音乐的拍节;可知不论踏花毡的起步,还是东倾又西倒的醉步,还是柔弱满灯前的急旋,也无不与音乐的拍节相侔了。接着以点睛之笔兼写几个方面:丝桐忽奏一曲终,呜呜画角城头发!说伴奏的丝桐(弦乐器)忽停,表示了舞蹈的结束;舞蹈结束,方听得画角呜呜,又见看客们因全神贯注于音乐舞蹈,其他音响均不得干入其耳,烘衬出了舞技的超绝,引人入胜;画角发于城头,又说明时局紧张,岂止边地沦陷,京畿亦有烽火相照。时代气氛如此,能不引起诗人深沉的感慨?胡腾儿,胡腾儿,家乡路断知不知?这里说的家乡路断,显然非指山川隔阻,而是指中原藩镇割据,唐王朝边事失利。这既表现了诗人对胡腾儿的深切同情,也暗含了对于中唐国事的叹惋。诗贵含蓄,收尾尤贵意在言外。如果说前面叙事端、写看客、状舞蹈,都能写得精炼而动人的话,那么这收尾四句却更富于余韵远响,具有耐人寻味的妙趣。卢纶盛赞李端:校书才智雄,举世一娉婷。墅鬼神变,属词鸾凤惊。中唐前期,诗歌暂处低潮,大历十才子多不擅长歌行,象这类诗歌,在当时也确实算得上娉婷一世的了。
-
感弄猴人赐朱绂 罗隐 十二三年就试期,五湖烟月奈相违。 何如学取孙供奉,一笑君王便着绯。 赏析: “弄猴人”是驯养猴子的杂技艺人。据《幕府燕闲录》载,黄巢
-
送兄 唐七岁女子 别路云初起,离亭叶正希 所嗟人异雁,不作一行飞! 注释: ①七岁女:姓名不详,写此诗时年仅七岁。 ⑴题下原注:武后召见,令赋送兄诗,应声而
-
金城北楼 高适 北楼西望满晴空,积水连山胜画中。 湍上急流声若箭,城头残月势如弓。 垂竿已羡磻溪老,体道犹思塞上翁。 为问边庭更何事,至今羌笛怨无穷。 注释:
-
别董大 (唐·高适) 千里黄云白日曛,北风吹雁雪纷纷。 莫愁前路无知己,天下谁人不识君。 送元二使安西 (唐·王维) 渭城朝雨浥轻尘,客舍青青柳色新。 劝
-
咏萤火 唐代虞世南 的历流光小, 飘摇弱翅轻。 恐畏无人识, 独自暗中明。 注释: 的历:明亮、鲜明。 弱翅:翅膀小而软弱。 恐畏:恐怕。
-
登单于台 张蠙 边兵春尽回,独上单于台。 白日地中出,黄河天外来。 沙翻痕似浪,风急响疑雷。 欲向阴关度,阴关晓不开。 作者简介: 张蠙,唐代诗人。字
-
沈佺期《杂诗三首》这是一首写闺情闺怨的名诗,诗中明显地流露出反战的情绪,这是初唐连年争战的特定历史环境所产生的厌战思想的反映。不过诗中还希望能有良将出师,早日结束战争,思想内容也有积极的一面。诗人
-
题竹林寺 (唐)朱放 岁月人间促,烟霞此地多。 殷勤竹林寺,更得几回过? 作者简介: 朱放,唐代诗人。襄州襄阳(即今湖北襄樊)人氏,大概生活在贞元(唐德宗年号,公元78
-
长宁公主东庄侍宴 李峤 别业临青甸,鸣銮降紫霄。 长筵鹓鹭集,仙管凤凰调。 树接南山近,烟含北渚遥。 承恩咸已醉,恋赏未还镳。 注释: (1)长宁公主:唐中
-
公子行 孟宾于 锦衣红夺彩霞明,侵晓春游向野庭。 不识农夫辛苦力,骄骢踏烂麦青青。 注释: ①夺:赛过。 ②侵晓:天刚亮。野庭:田野。 ③骄骢:健壮的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