爆款!高点击量图书《民国国学文库:淮南子》,直击核心为读者传授经验!

2023-04-18 11:51:46 作者:147小编

 

今日推荐:《民国国学文库:淮南子》 作者:沈雁冰。搜索书名开始观看吧~

-----精选段落-----

绪言

上面说过,此书系淮南王招致宾客所撰,然此等宾客姓名,《汉书》不详。直至高诱注书,序里乃说:“……天下方术之士多往归焉;于是遂与苏飞、李尚、左吴、田由、雷被、毛被、伍被、晋昌等八人,及诸儒大山、小山之徒,共讲论道德,总统仁义而著此书。”把合撰此书的人名,详细列举,似甚可信。宋洪迈《容斋续笔》七说:“寿春有八公山,正安所延致客之处;传记不见姓名,而高诱序以为苏飞……等八人。然唯左吴、雷被、伍被见于史。雷被者,盖为安所斥,而亡之长安上书者,疑不得为宾客之贤也。”从这一段话我们可以推想:(一)淮南当日宾客中有八人极尊,此八公山名之所自昉;(二)八公之名,史传不见,惟高诱记之;(三)八人中仅三人名见《汉书》,而中一人又疑非贤者。所以高诱虽然确举八个人名,说是《淮南子》的撰述者,我们却不能无疑。又高诱说起的“诸儒大山、小山”,亦不见于传记。高似孙《子略》有“读淮南小山篇”之语,则“小山”似为赋名;明方以智的《通雅》且谓小山、大山犹《诗》之《大雅》《小雅》。考昭明《文选》(三十三)有《招隐士》一首,题刘安撰,而序曰:“《招隐士》者,淮南小山之所作也。小山之徒,闵伤屈原……故作《招隐士》之赋,以彰其志也。”则小山又明明是人名。然而大山、小山究竟姓什么,连高诱自己也不曾说明白。

高诱所举八人,唯左吴、雷被、伍被见于《汉书》,已如上述,现在再把这三个人仔细考查一下。据《汉书》,左吴是淮南宾客之与闻密谋者(淮南王传:王日夜与左吴等按舆地图,部署兵所从人。又伍被传:王曰,“左吴、赵贤、朱骄如皆以为什八九成”),就只两次见了名。雷被官郎中,善击剑,因为比剑误中安子迁,迁恨之,短于安前。雷被惧,逃之长安,告淮南太子迁不许他投效“奋击匈奴”。事见《淮南王传》。据此而观,雷被大约是个武士,不是治学问的人。伍被,《汉书》有传(《史记》关涉伍被的事都附见《淮南王传》中),故对于他的事,独详。本传里说:“被以材能称,为淮南中郎。是时淮南王安好术学,折节下士,招致英隽,以百数,被为冠首。”据此则伍被竟是淮南宾客的领袖。本传又记刘安谋反,被切谏,与安反复辩论之词;其论吴广、陈胜之所以一举而成功,谓乃“蹈瑕衅,因秦之亡,时而动”;其议论正和本书《览冥》《齐俗》《诠言》等篇内所反复申明的“故虽贤王必待遇。遇者,能遭于时而得之也,非智能所求而成也”一段意义颇相吻合。所以高诱说伍被是本书的一个撰述者这句话,不能不说是比较可信的了。

但是后人亦有不信《汉书》所记,以为本书实出刘安之手。理由是:淮南王辩博善为文辞,史有明文,而左吴等人的著作绝无传见。明胡应麟(《少室山房笔丛》二十八)说:“淮南王招集奇士,倾动四方,说者咸以此书杂出宾客之手,非也。左吴、雷被诸人著作绝无可见,特附淮南而显,岂梁苑邹枚,邺中刘阮等哉!”胡说亦自有理。然《淮南》一书议论,前后自相矛盾的,不可胜数,甚至一篇之中,前后亦有矛盾,则又断乎不像一人的手笔了。

本书旧注,道藏本题“许慎记上”,通行本题“高诱注”。《隋唐志》皆并录许高二家注。陆德明的《庄子释文》引《淮南子》注皆称许慎注,李善的《文选》注,殷敬顺的《列子释文》引《淮南子》注,或称许慎注,或称高诱注。可知《淮南子》原有许、高二家的注。然《隋书·经籍志》载《淮南子》许慎注二十卷,高诱注二十一卷;《旧唐书》载《淮南商诂》(商诂乃闲诂之讹)二十一卷(即许慎注),高诱注二十一卷;《新唐书》所载,卷目都合;《宋史·艺文志》载许慎注二十一卷,高诱注十三卷。是知高诱注在宋世已亡若干了。但《宋史》载许慎注二十一卷,竟完全无阙,亦甚可疑。今考宋苏颂《校淮南子题叙》,则言宋世许高二注皆已残缺,崇文旧本,蜀川印本等七部,皆二注相参,不复可辨;又谓“互相考证,去其重复,共得高注十三篇,许注十八篇。”(十字衍文,盖十三加八正得二十一,故云去其重复。)清陶方琦拥护苏说,(见陶著《淮南许注异同诂》序)谓《原道》以下十三篇皆有“故曰……因以题篇”等字,高注本也。《缪称》以下八篇皆无“故曰……因以题篇”云云,许注本也。是知《宋志》所谓许慎注二十一卷,实许氏残注,杂参高注,而冒称了许注。宋世安得完全的许注?高、许二注,在宋时都已残缺了。

又取今本《原道》《俶真》《天文》《地形》《时则》《览冥》《精神》《本经》《主术》《氾论》《说林》《说山》《修务》等十三篇的注文,和《缪称》《齐俗》《道应》《诠言》《兵略》《人间》《泰族》《要略》等八篇的注文,互相比较,则前十三篇不但篇名下多了“故曰……因以题篇”等字样,并且注文比后八篇要详细得多。前十三篇往往于解释正文之后,复举异说,“一曰……”云云,而后八篇便无此例。现在考证《原道》等十三篇注文所举异说“一曰……”云云,十八九正是他处复见的许慎注。由此,又可知《原道》以下十三篇虽云高注,而实在是杂附许注的了(苏颂所谓二注相参),绝非高注本来面目。我们再把李善的《文选注》,陆德明的《庄子释文》,殷敬顺的《列子释文》,孔颖达的《毛诗正义》,司马贞的《史记索隐》《开元占经》《太平御览》等书所引的许注,和今本《缪称》以下八篇——这是我们认为许注的,互相比较,则见《文选注》等书所引许注而为今本《淮南》所无者,实亦不少。由此,更可知今本《淮南·缪称》以下八篇虽称许注,而实多脱漏,亦绝非许注的本来面目了。

又今本《原道》以下十三篇和《缪称》以下八篇的本文,也有相异的。例如《缪称》篇“纣为象箸而箕子叽”的“叽”字,《说山》篇作“唏”;《诠言》篇“猿狖之捷来措”的“措”字,《说林》篇作“乍”;《诠言》篇“羿死于桃

以上所论,实甚琐细,无关宏旨;且本书自清王念孙、卢文弨、俞樾等研究以来,在训诂义理两方,多所发明,补正许、高旧注不少,已经较从前容易读了,所以许、高两家注文的纠葛,现在我们竟可以不问。但因这也是关于《淮南子》的一种知识,且即此可见汉代的书和注尚且如此脱误错乱,更何论秦以前的古籍,因此略叙《淮南》旧注聚讼的公案如上。

《淮南子》本非一人撰著,立一家之言。虽大意是归宗于老子道德之旨,然通观全书,则驳杂殊甚。《道应》篇引老子语而以古事为例证,颇似《韩非子》的《解老》《喻老》二篇。《说林》《说山》《人间》诸篇多纪古事,亦类乎《韩非》的《说林》和《内外储说》等篇。《时则》篇大概同于《吕览·月令》和《礼记·月令》。《地形》篇可说是《山海经》的缩本。《天文》《兵略》诸篇也可说是汉以前说天论兵的学说的会要。

举报/反馈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