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何这么多人喜欢陶渊明?却成为不了他?
让艺术落于寻常百姓家!
艺站新零售与您一起撬动财富!
很多人崇拜陶渊明,为什么?
因为他的品质还是因为他的才学?
但最多的,是因为我们所处的境况格外的相同。这就是所谓的“以诗歌言志”吧。
有的人小时候的梦想是当科学家。
有的人说自己一定要考上北大。
有的人立志在三十岁升职加薪,走上人生巅峰。
等到年近三十,回头看看,谁还不是个普普通通的打工人。
没有走到最初的目的地,怎么办?
其实在《桃花源记》里,渔人的遭遇就和我们的经历很像。
▲ 明 仇英《桃花源图》(局部)
还记得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做了什么吗?
他“处处志之”,到处做标记。
可后来,当他按照标记再去找的时候,却怎么也找不到了。
我们都在失望,觉得那片理想中的桃花源是到不了的远方。
但却忘了渔人第一次是怎么进去的。
他根本没有刻意找啊。
“缘溪行,忘路之远近,忽逢桃花林。”
——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
迷迷糊糊,误打误撞就进入了这么一个理想之地。
或许,不论我们走在哪条路上,跌跌撞撞,都会遇见真正属于自己的桃花源。
明白这一点,陶渊明用了一生的时间。
01
说到陶渊明最初的理想,有点远大。
“我一定要复兴东晋,建功立业,救百姓于水火!”
一般人可能不敢有这样的想法,但是陶渊明可以,为什么?
▲ 陶渊明
陶渊明出生的时代,东晋门阀士族正兴,门第是每位士人首先面临的问题。
陶渊明的太爷爷陶侃是东晋初期建国的元老,级别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。
另一方面源于姥爷孟嘉的教育。
在陶渊明12岁左右的时候,其父陶侃去世后,其家族声望有减无增。史籍记载中,他的父亲却未留下任何记录。学者钱志熙在《陶渊明传》中推测,陶渊明的父亲很可能未曾出仕,本身就是隐士。
于是他就跟着母亲在孟嘉身边生活。
姥爷孟嘉是当时的名士,家里的藏书非常丰富。
祖辈的功业垂范在前,少年贫寒的他好读博学,积极进取,他所看过的儒家经典,教育他说,人这一辈子啊,要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,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,就是人生的意义。
所以即使他知道要实现这个目标,非常困难,依然选择坚持去做。
就这样,20岁的陶渊明,带着自己的理想,开始了“东游西走”的仕途。
忆我少壮时,无乐自欣豫。
猛志逸四海,骞翮思远翥。
——陶渊明《杂诗·其五》
02
直到29岁,陶渊明终于接到人生中第一个大活——江州祭酒。
就在陶渊明想大展身手,认真工作的时候,发现自己的直属领导王凝之是个混子。
王凝之,出身高贵,父亲是“书圣”王羲之,妻子是著名才女谢道韫。
自己却不务正业,天天修仙、炼丹,迷信“五斗米教”。
“是时向立年,志意多所耻。”
——陶渊明《饮酒·十九》
他说:这个工作让我感到羞耻,我脏了。
遇到不作为的领导,对心有所向的陶渊明来说打击很大。
说好的治世济民呢?说好的匡扶晋室呢?
就这样在家待业了六年。
但陶渊明并没有完全放弃自己的理想,直到另一个年轻有为的领导出现。
陶渊明的第二任领导叫桓玄。
《晋书》中是这么描写桓玄的:
“风神疏朗,博综艺术,善属文。”
具有诗人气息,年轻有为的小哥哥。
重要的是桓玄当时已经占据了全国三分之二的土地,而且为人正直,除奸佞,选拔贤才。
当时很多人也把挽救晋朝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。
陶渊明也是一样的。
和家里人商量过之后,他决定去桓玄手下当个幕僚。
桓玄算是陶渊明的伯乐。
让陶渊明处理重要的事务,给予他绝对的信任,派他去京都出差,传递重要的消息。
桓玄的野心日渐暴露,开始招兵买马,杀伐异己,觊觎皇位。
陶渊明看着这一系列行为,困惑极了:
咱一开始目标不是一样的吗,兴复晋王朝啊,怎么领导突然就改了方向,要自立为王了。
不论是从家族渊源还是教育思想上,陶渊明都无法接受桓玄的行为。
于是,以母亲去世回家守孝的理由,递上了他的第二封辞职信。
果不其然,桓玄在陶渊明离开后的第二年篡位称帝。
野心家桓玄,给了陶渊明一次希望,又亲手将他理想的报国梦打得稀碎。
后来陶渊明又换了几家“公司”,换了几任“领导”。可惜无一例外,不是不作为,就是野心家,没有一个和他志向相同的。
41岁的陶渊明心如死灰。
晋安帝义熙元年(405),41岁的陶渊明正式辞去最后一任官职——陶泽令,回归自己心心念念的田园。
正式隐居之初,他带着解脱而愉快的心情写下《归田园居五首》,其中有这样的句子:
“少无适俗韵,性本爱丘山。误落尘网中,一去三十年。”
更重要的是,与其他隐士不同,陶渊明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人生道路:躬耕田园,自食其力。
在当时士人中间,这绝对属于特例。这也成就了陶渊明所开创的“田园诗”。
从事耕稼,为陶渊明提供了写出田园诗的客观条件,但山水田园诗的出现,即将山水田园风光首次作为客观的审美表现对象,却与那个时代玄学思想的发展不可分割。
▲明 丁云鹏《漉酒图轴》
刚刚回归田园的陶渊明,有一种复返自然的喜悦,他笔下集中体现在《归园田居》中的乡村景致,看上去也有了一种理想的色彩。
“种豆南山下,草盛豆苗稀。晨兴理荒秽,带月荷锄归。道狭草木长,夕露沾我衣。衣沾不足惜,但使愿无违。”
然而,田园生活真的那么美好吗?
事实恐怕并非如此。
晋安帝义熙四年(408)六月,诗人在柴桑附近的上京之居遭遇火灾,不得已只好暂时栖身于门前水中的一条船上。
不久后,他又迁徙西庐。义熙十一年(415),陶渊明完成最后一次迁居,搬到浔阳负郭的南村。由于家口日繁,年迈多病,屡遭年灾,诗人甚至常常有断炊之虞。
《乞食》一诗中,他写道:“饥来驱我去,不知竟何之。行行至斯里,叩门拙言辞。主人解余意,遗赠岂虚来。谈谐终日夕,觞至辄倾杯。”
被饥饿驱使,年迈的诗人带着惶惑与惭愧,不得不向乡人求食。
只是,一旦有酒喝,他很快又忘记了困苦。
陶渊明笔下的田园,似乎始终震荡于浊世悲辛与“桃花源”那样的理想之境中,这一点,与他为官作吏10多年的无奈现实和“日月掷人去,有志不获骋”慨叹之间的距离,何其相似。
可见,农人陶渊明获得了很多在职场得不到的东西:
一个是身体上的自由:
每天想在窗边喝酒就喝酒,想出去溜达就溜达。
虽然种地有一些辛苦,但他也乐在其中,从刚开始技术很差,“种豆南山下, 草盛豆苗稀”没什么收获,到后来“桑麻日已长,我土日已广。”庄稼长势喜人。
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自由:
不用再违背内心,拍领导的马屁,附和他人的想法。
精神内耗消失了,顺其自然地走完生命最后的旅程。
艺站签约画家 鲁刚作品
中国工笔画协会会员
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
未完成的理想反而成全了陶渊明,让他有了一段新的开始,而在新的生活中,他才找到了真正能让他身心自由的桃花源。
-
张孝祥词鉴赏:水调歌头(云海漾空阔) 张双柱 水调歌头 为时传之寿张孝祥 云海漾空阔,风露凛高寒。仙翁鹤驾羽节,缥缈下天端。指点虚无征路,时见双凫飞舞,挥斥隘尘寰。吹笛向
-
《周易》是中华上古天书,是公认的儒道两家思想的源头。也是影响中国人最大的一部经典。作为中国人,读《周易》是一种权利,也是当尽的义务。 自强不息,厚德载物 《周易》曰: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;地势坤
-
张孝祥词鉴赏:浣溪沙(同是瀛洲册府仙) 张双柱 浣溪沙张孝祥 中秋坐上十八客 同是瀛洲册府仙,今朝聊结社中莲,胡笳按拍酒如川。 唤起封姨清晚暑,更将荔子荐新圆,从今
-
书生张珍与金宰相的女儿牡丹小姐幼年订婚。张珍因父母去世,只得到金府投亲。谁知金家见他贫穷,便冷眼相待,并以“金家三代不招白衣婿”为由,命张珍独居后花园碧波潭畔草庐读书,以等待时机退婚。张
-
农历七月七日是民间的“乞巧”节,妇女们这晚在庭院中摆下酒脯瓜果,虔诚地向夜空膜拜,以盼望织女星赐予技巧。由于诗人的吟咏,画家的描绘,文人的铺排,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,于是流传人间,缠绵绯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