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白《日出入行》全诗翻译赏析:日出东方隈,似从地底来
日出入行
李白
日出东方隈,似从地底来。
历天又入海,六龙所舍安在哉?
其始与终古不息。
人非元气安能与之久裴回。
草不谢荣于春风,木不怨落于秋天,
谁挥鞭策驱四运,万物兴歇皆自然。
羲和羲和,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。
鲁阳何德,驻景挥戈,逆道违天,矫诬实多。
吾将囊括大块,浩然与溟涬同科。
【作者简介】
李白(701-762),字太白,号青莲居士,唐朝浪漫主义诗人,被后人誉为诗仙.汉族,祖籍陇西成纪(今甘肃天水),出生于碎叶城(当时属唐朝领土,今属吉尔吉斯斯坦),4岁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(今四川绵阳江油)。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,有《李太白集》传世。762年病逝,享年61岁。其墓在今安徽当涂,四川江油、湖北安陆有纪念馆。
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,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,开始了广泛漫游生活,南到洞庭湘江,东至越州(会稽郡),寓居在安陆、应山。直到天宝元年(742),因道士吴筠的推荐,李白被召至长安,供奉翰林,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,在京仅两年半,就赐金放还而去,然后由高天师如贵道士授录济南(今山东省济南市)的道观紫极宫。成为一个真正的道士,过着飘荡四方的漫游生活。
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.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,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,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,表现出蔑视权贵,反抗传统束缚,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。
【诗词注释】
四运:一年四季。
溟涬:这里指元气。
同科:同类。
【诗词简析】
《日出行》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利用乐府古题创作的诗篇。此诗反用汉乐府古意,认为人不能逆道违天,而要适应自然规律,表现出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,也充分展示了诗人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。
汉乐府《郊祀歌》有《日出入》一篇,是写太阳升落无穷而人生短促,希望乘着六龙成仙升天的。李白这首诗反驳这种论调,说太阳的运行是自然的,四时的变化是自然的,人是要死的,谁挥鞭策驱四运?万物兴歇皆自然,根本否认六龙御日一类说法,包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思想因素。
【诗词赏析】
《唐诗选脉会通评林》:周珽曰:精奇玄奥,出天入渊。又曰:必用议论,却随游衍,得屈子《天问》意,千载以上人物呼之欲出。
《李太白全集》:王琦注:胡震亨曰:汉《郊祀歌日出入》言日出入无穷,人命独短,愿 乘六龙,仙而升天。太白反其意,言人安能如日月不息,不当违天矫诬,贵放心自然,与溟滓同科也。
《唐宋诗醇》:诗意似为求仙者发,故前云人出元气,安得与之久徘徊,后云鲁阳挥戈,矫诬实多、而结以与溟涬同科.言不如委顺造化也。若谓写时行物生之妙,作理学语。亦索然无味矣。观此盖知白之学仙盖有所托而然也。
《李太白诗醇》:严云:不信释典须弥之说,但言其疑似。奇语错落,琢句奇秀,匪夷所思(草不谢荣四句下)。严云:诘难得好(羲和六句下)。一结高超横绝,非太由不能道。
《唐诗鉴赏辞典》:四运:一年四季。溟涬:这里指元气。同科:同类。
汉代乐府中也有《日出入》篇,它咏叹的是太阳出入无穷,而人的生命有限,于是幻想骑上六龙成仙上天。李白的这首拟作一反其意,认为日出日落、四时变化,都是自然规律的表现,而人是不能违背和超脱自然规律的,只有委顺它、适应它,同自然融为一体,这才符合天理人情。这种思想,表现出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光彩。
诗凡三换韵,作者抒情言志也随着韵脚的变换而逐渐推进、深化。前六句,从太阳的东升西落说起,古代神话讲,羲和每日赶了六条龙载上太阳神在天空中从东到西行驶。然而李白却认为,太阳每天从东升起,历天而西落,这是其本身的规律而不是什么神在指挥、操纵。否则,六条龙又停留在什么地方呢?六龙安在,这是反问句式,实际上否认了六龙存在的可能,当然,羲和驱日也就荒诞不可信了。太阳运行,终古不息,人非元气,又怎么能够与之同升共落?徘徊两字用得极妙,太阳东升西落,犹如人之徘徊,多么形象生动。在这一段中,诗人一连用了似、安在、安得这些不肯定、不确认的语词,并且连用了两个问句,这是有意提出问题,借以引起读者的深省。诗人故意不作正面的阐述而以反诘的方式提问,又使语气变得更加肯定有力。
中间四句,是说草木的繁荣和凋落,万物的兴盛和衰歇,都是自然规律的表现,它们自荣自落,荣既不用感谢谁,落也不用怨恨谁,因为根本不存在某个超自然的神在那里主宰着四时的变化更迭。这四句诗是全篇的点题之处、核心所在。草不、木不两句,连用两个不字,加强了肯定的语气,显得果断而有力。谁挥鞭策驱四运这一问,更增强气势。这个谁字尤其值得思索。是谁在鞭策四时的运转呢?是羲和那样的神吗?读者的注意力很快就被吸引到作者的回答上来了:万物兴歇皆自然.回答是断然的,不是神而是自然。此句质朴刚劲,斩钉截铁,给人以字字千钧之感。
最后八句中,诗人首先连用了两个诘问句,对传说中驾驭太阳的羲和和挥退太阳的大力士鲁阳公予以怀疑,投以嘲笑:羲和呵羲和,你怎么会沉埋到浩渺无际的波涛之中去了呢?鲁阳公呵鲁阳公,你又有什么能耐挥戈叫太阳停下来?这是屈原天问式的笔法,这里,李白不仅继承了屈原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,而且比屈原更富于探索的精神。李白不单单是提出问题,更重要的是在回答问题。既然宇宙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,那么硬要违背这种自然规律(逆道违天),就必然是不真实的,不可能的,而且是自欺欺人的了(矫诬实多)。照李白看来,正确的态度应该是:顺应自然规律,同自然(即元气,亦即溟涬)融为一体,混而为一,在精神上包罗和占有(囊括)天地宇宙(大块)。人如果做到了这一点,就能够达到与溟涬齐生死的境界了。
西方的文艺理论家在谈到积极浪漫主义的时候,常常喜欢用三个大来概括其特点:口气大、力气大、才气大。这种特点在李白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。李白诗中曾反复出现过关于大鹏、关于天马、关于长江黄河和名山大岭的巨大而宏伟的形象。如果把李白的全部诗作比作交响乐的话,那么这些宏大形象就是这支交响乐中主导的旋律,就是这支交响乐中非常突出的、经常再现的主题乐章。在这些宏大的形象中,始终跳跃着一个鲜活的灵魂,这,就是诗人自己的个。诗人写大鹏:燀赫乎宇宙,凭陵乎昆仑,一鼓一舞,烟朦沙昏,五岳为之震荡,百川为之崩奔(《大鹏赋》);诗人写天马:嘶青云,振绿发,腾昆仑,历西极,口喷红光汗沟朱,曾陪时龙跃天衢(《天马歌》)。诗人所写的山是:太白与我语,为我开天关。愿 乘泠风去,直出浮云间(《登太白峰》);诗人所写的水是:黄河落天走东海,万里泻入胸怀间(《赠裴十四》)。为什么李白总爱写宏伟巨大、不同凡响的自然形象,而在这些形象中又流露出这样大的口气,焕发着这样大的力气和才气呢?读了《日出入行》,我们总算找到了理解诗人的钥匙──吾将囊括大块,浩然与溟涬同科!这是诗人天地与我并生、万物与我为一的自我形象。这个能与溟涬同科的自我,是李白精神力量的源泉,也是他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思想基础。
有人认为,《日出入行》似为求仙者发(《唐宋诗醇》),可能有一定的道理。李白受老庄影响颇深,也很崇奉道教。一度曾潜心学道,梦想羽化登仙,享受长生之乐。但从这首诗看,他对这种逆道违天的思想和行动,是怀疑和否定的。他实际上用自己的诗篇否定了自己的行动。这正反映出诗人的矛盾心理。
这首诗,在表现手法上,把述事、抒情和说理结合起来,既跳开了空泛的抒情,又规避了抽象的说理,而是情中见理,理中寓情,情理相互生发。诗中频频出现神话传说,洋溢着浓郁而热烈的浪漫主义色彩,而诗人则在对神话传说中人事的辩驳、揶揄和否定的抒写中,把天道自然的思想轻轻点出,显得十分自如、贴切,情和理契合无间。诗篇采用了杂言句式,从二字句到九字句都有,不拘一格,灵活自如。其中又或问或答,波澜起伏,表达了深刻的哲理,而且那样具有论辩和说服力。整首诗读来轻快、活泼而又不失凝重。
-
南登碣石馆,遥望黄金台。丘陵尽乔木,昭王安在哉?霸图今已矣,驱马复归来。 作品赏析【注释】:万岁通天二年(697),武后派建安郡王武攸宜北征契丹,陈子昂随军参谋。武攸宜出身亲贵,全然不晓军事。陈子昂
-
人闲桂花落,夜静春山空。月出惊山鸟,时鸣春涧中。 作品赏析【注释】:关于这首诗中的桂花,颇有些分歧意见。一种解释是桂花有春花、秋花、四季花等不同种类,此处所写的当是春日开花的一种。另一种意见认为文
-
空山新雨后,天气晚来秋。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。竹喧归浣女,莲动下渔舟。随意春芳歇,王孙自可留。 作品赏析【注解】:1、螟:夜色。2、浣女:洗衣服的女子。3、春芳:春草。4、歇:干枯。【韵译】:一场新
-
上留田 李白 行至上留田,孤坟何峥嵘。 积此万古恨,春草不复生。 悲风四边来,肠断白杨声。 借问谁家地,埋没蒿里茔。 古老向余言,言是上留田,蓬科马鬣今已平。
-
昔闻洞庭水,今上岳阳楼。吴楚东南坼,乾坤日夜福亲朋无一字,老病有孤舟。戎马关山北,凭轩涕泗流。 作品赏析【注释】:吴楚:指今江苏、浙江、湖南、湖北等鴅省一带。【简析】:大历三年(768)春,杜甫由夔
-
故向箕山访许由,林泉物外自清幽。松上挂瓢枝几变,石间洗耳水空流。绿苔唯见遮三径,青史空传谢九州。缅想古人增叹惜,飒然云树满岩秋。
-
上留田 李白 行至上留田,孤坟何峥嵘。 积此万古恨,春草不复生。 悲风四边来,肠断白杨声。 借问谁家地,埋没蒿里茔。 古老向余言,言是上留田,蓬科马鬣今已平。
-
金谷园 杜牧 繁华事散逐香尘①, 流水无情草自春。 日暮东风怨啼鸟, 落花犹似坠楼人②。 【诗人简介】 杜牧:(803-852),字牧之,京兆万年(今陕西西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