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人行必有我师
三人行必有我师。
[译文] 三个人一同走路,其他两个人中,必定有值得学习,可以当我老师的。
[出典] 《论语》
注:
1、原文:
子曰: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: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
2、译文:三个人同行,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。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,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。
【原文解释】:多个人一起走路,之中必定有我的老师。
【现代解释】:多人同行,其他人各具优缺点,是我学习和改正的对象,故都可以做我的老师。
注:三解释为:几个人。
3、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我们生活中耳熟能详的语句,以前我只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是向胜过我的人学习,也就是以比我能干的人为师。看了这段话才知道,原来孔子的意思是:我们不但能以比我们能干的人为师,还能以不如我们的人为师。觉得深受启发。
4、这句话,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,虚心好学的精神。它包含了两个方面:一方面,择其善者而从之,见人之善就学,是虚心好学的精神;另一方面,其不善者而改之,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,反省自己,是自觉修养的精神。这样,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,都可以为师。《论语》中有一段记载,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,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?子贡回答说,古代圣人讲的道,就留在人们中间,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,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;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。夫子焉不学,而亦何常师之有?(《论语子张》)他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,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,所以说何常师之有,没有固定的老师。《论语》中不少记载,如孔子入太庙,每事问(《论语八佾》);宰予白天睡觉,孔子说:始我于人也,听其言而信其行;今我于人也,听其言而观其行。于予与改是。(《论语公冶长》)子贡对孔子说,子贡自己只能闻一而知二,颜回却可以闻一而知十。孔子说:弗如也。吾与汝弗如也。(《论语公冶长》)都体现了这种精神。这样的精神和态度,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。
5、三人行,必有我师,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和精神,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。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,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,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,与人为善,待人宽而责己严。这不仅是修养、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,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。
虽然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可以说是家喻户晓,可是人们并不是经常能够做到。人们常犯 的一个通病,就是往往看自己的优点和他人的缺点多,看自己的缺点和他人的优点少;或者只看自己的优点 。
6、三人行必有我师。那么,天涯何处无老师?真正好学的人是 不拘于专门固定的老师的,随处都可以不耻下问。从另一方面说,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也就 是《里仁》篇里所说的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。老师 的优点固然值得我们学习,老师的缺点也可以成为我们的借鉴,关 键是不要盲目崇拜。当然,说是这么说。事实上,老师在我们的眼中多少有些理 想化的色彩,有的还环绕着神圣的光晕,使我们恰恰难以分辨哪 是他们的优点,哪是他们的缺点。所以也就只好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。
7、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是提醒我们,处处留心皆学问,罗丹说,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,同样我们也可以说;生活中不是缺乏好老师,而是缺少发现好老师的能力。我们不但可以从书本上学到东西,也可以从别人身上学到东西,还可以从大自然中学到东西,中国的许多武术是通过模仿动物而形成的,现代仿生学也是人类向大自然学习形成的一个新的专门学科。
8、随着中国社会一部分人富裕起来之后,花大把的钱为孩子寻找老师已经成为一种时尚。然而这种时尚反映的是一种对学习的无知。如果是学习一些专门的技艺,为孩子聘请好的知名的老师是无可非议的,但是教授孩子普通的文化知识,也去高薪聘请老师,其实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。那会误导孩子,以为孩子的学习好坏主要在于是否有好的老师,而不在于孩子自己的努力。其实古往今来,许多真正有成就的人都是自学成才。这些自学成才的人并不是真正没有老师,而只是学无定师,也就是没有固定的老师,他们师法自然,以别人为师、以古人为师、以书本为师、以实践为师、以一切可学之人之事为师。
-
欲速,则不达;见小利,则大事不成。 [译文]想求速成,反而达不到目的;贪图小利,就做不成大事。 [出典]《论语》 注: 1、【原文】 子夏为莒父宰,问政。子曰:“无
-
见利思义,见危授命,久要不忘平生之言,亦可以为成人矣。 [译文]只要他见到财利时能想到道义,遇到国家有危难而愿付出生命,长久处于穷困的境遇也不忘记平日的诺言,也就可以成为一个完美的人。
-
一、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。 1、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:孔子、孟子。 2、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:老子、庄子。 3、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:墨子。 4、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:韩非子。 5、屈宋:指战国时
-
修顿首白,秀才足下:前日去后,复取前所贶古今杂文十数篇,反复读之,若《大节赋》、《乐古》、《太古曲》等篇,言尤高而志极大。寻足下之意,岂非闵世病俗,究古
-
“慎独”一词,出自秦汉之际儒家著作《礼记·中庸》一书:“莫见乎隐,莫显乎微,故君子慎其独也。”所谓慎独,就是在别人不能看见的时候,能慎重行事;在别人不能听到的时候,能保持清醒
-
以无厚入有间,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。 [译文]把薄的刀刃插进去,刀刃能宽绰地转动。 [出典]《庄子》 注: 1、以无厚入有间,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。《庄子·养生主
-
保民而王,莫之能御也 [译文]爱护百姓,推行王道,就没有谁能够阻挡。 [出典]《孟子梁惠王上》 注: 1.【译文】一切为着使百姓的生活安定而努力,这样去统一天下,没有人能够阻挡。
-
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,风雨不动安如山! [译文]怎么样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房屋,为普天下的贫寒之士遮风挡雨,风雨吹不动,安稳如泰山。 [出典]杜甫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
-
西湖留别 【唐】白居易 征途行色惨风烟,祖帐离声咽管弦。 翠黛不须留五马,皇恩只许住三年。 绿藤阴下铺歌席,红藕花中泊妓船。 处处回头尽堪恋,就中难别是湖边。
-
江雨霏霏江草齐,六朝如梦鸟空啼出处唐bull;韦庄《台城》原文见“无情最是台城柳,依旧烟笼十里堤”。注释霏霏:(雨、雪、烟、云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