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,我所欲也;义,亦我所欲也
生,我所欲也;义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
[译文]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,正义也是我所想的,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,就舍弃生命而取正义。
[出典] 《孟子》
注:
1、原文
鱼,我所欲也;熊掌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鱼而取熊掌者也。生,亦我所欲也;义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生亦我所欲,所欲有甚于生者,故不为苟得也;死亦我所恶,所恶有甚于死者,故患有所不辟也。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,则凡可以得生者,何不用也?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,则凡可以辟患者,何不为也?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,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。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,所恶有甚于死者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,人皆有之,贤者能勿丧耳。
一箪食,一豆羹,得之则生,弗得则死。呼尔而与之,行道之人弗受;蹴尔而与之,乞人不屑也。
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,万钟于我何加焉?为宫室之美、妻妾之奉、所识穷乏者得我欤?向为身死而不受,今为宫室之美为之;向为身死而不受,今为妻妾之奉为之;向为身死而不受,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。是亦不可以已乎?此之谓失其本心。
2、 注释
1.欲:想要的。2. 熊掌:熊的掌,熊掌比鱼更珍贵、味道更美。古人认为珍贵的食品。
3.兼:同时。 4. 苟得:苟且取得。这里指的是苟且偷生的意思。
5.患:祸患,灾难。 6. 辟:通避,躲避。
7. 如使:如果,假使,下文使同义。
8. 凡可以得生者: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。者在这里指代办法。
9. 何不用也:什么手段不可用呢?
10.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: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,但有的人不用。是,指示代词,指某种办法。
11. 非独:不单,不仅。 12. 勿丧:不丢掉。
13.箪: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。 14. 豆:古代一种木制盛食物的器具。
15. 呼尔而与之:意思是,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。尔,助词。《礼记檀弓》记载,有一年齐国大饥荒,黔敖在路上施舍粥。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衣袖遮面而来,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。他说,我就是不肯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般地步的。这人始终拒绝侮辱的施舍,后来饿死了。
16. 蹴c:践踏。 17. 不屑:因轻视而不肯接受。
18.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:官员们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(高官厚禄)。万钟,这里指高位厚禄。钟,古代的量器,六斛四升为一钟。则,连词,这里表示假设,翻译成如果。辩,同辨,辨别。
19. 何加:有什么好处。 20.奉:侍奉。
21.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: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吗?得,通德,恩惠,这里是感激的意思。欤,语气助词。读鱼
22.乡为身死而不受:从前(为了礼义),宁愿死也不接受的事情。向,从前。
23. 已:放弃,停止。 24. 本心:本。 25.是故:这样的事。
26.能:能够。 27.舍生而取义者也:而,表并列
28.所欲有甚于生者。 甚:厉害。
3、翻译
鱼是我所喜爱的,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,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,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。生命是我所喜爱的,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,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,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。生命是我所喜爱的,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,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;死亡是我所厌恶的,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,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。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,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,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?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,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,哪一桩不可以干呢?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,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;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,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。由此可见,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;他们所厌恶的,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。不仅贤人有这种本,人人都有,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。
一碗饭,一碗汤,吃了就能活下去,不吃就会饿死。可是轻蔑地、呵叱着给别人吃,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;用脚踢着或踩着给别人吃,乞丐因轻视而不愿意接受。
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。这样,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?是为了住宅的华丽、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?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施舍,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;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施舍,现在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;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施舍,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。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?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。
4、 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,他不肯迁就,不肯趋附权势。他说: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,此之谓大丈夫。(《滕文公下》)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,后来因为与齐王的意见不合,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,齐王托人挽留孟子,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,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用,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辞拒绝。(见《公孙丑下》)可见,孟子在本篇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,万钟于我何加焉,是有所为而发的,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格和气概。
孟子在本篇中对舍生取义精神的颂扬,对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批判,对后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。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奉为行为的准则,把富贵不能淫奉为道德的规范,对国家和民族作出了贡献。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《过零丁洋》诗中说: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。现代无产阶级革命烈士夏明翰在《就义诗》中说:砍头不要紧,只要主义真。这都是与舍生取义的精神一脉相承的。
从文学的角度来看,《孟子》散文气势充沛,感情强烈,生动活泼,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,表现了孟子雄辩、善辩的才华。他喜欢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,如:乡为身死而不受,今为宫室之美为之;乡为身死而不受,今为妻妾之奉为之;乡为身死而不受,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。本来,这话用一句就可以说完,即乡为身死而不受,今为宫室之美、妻妾之奉、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。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来,加强了气势,增强了感情,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、理直气壮。其次,为了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、生动有趣,孟子喜欢使用比喻,本篇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,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,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。其次,本篇中还大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,如把鱼与熊掌对比,把生与义对比,把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,把乡为与今为对比,这样互相比较,乞丐,行道之人与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比较。道理说得更加清楚,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,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。
5、随着历史的发展,义字已不再代表忠义,而有了新的含义。
黄花冈起义时,大批革命志士抛头颅、洒热血。林觉民率敢死队冲进两广总督衙门,与清兵浴血奋战,中弹被俘,从容就义。喻培伦胸前挂满一筐炸弹,冲锋在前,弹尽力竭,后被俘,英勇牺牲。
解放前,由于国民党腐败无能,经济趋于崩溃,洋货充斥市场。著名作家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买美国救济粉,被称为表现我们民族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。
如今,我们生活在与他们完全不同的时代里,我们不会像古人那样去尽忠,也不会像烈士在腥风血雨中献身。那么,舍生取义于我们又是何意呢?
有人会说,如今这义字,既非忠义,又非正义,而是义气。说起义气,自然会联想到刘关张桃园三结义。他们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,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。关羽死后,张飞难以抑制悲痛,借酒消愁,鞭挞士卒,命其连夜赶制孝服,结果招来杀身之祸。刘备发誓要踏平江东,不顾诸葛亮等人劝阻,率举国之兵讨伐东吴,结果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,几乎全军覆没,他本人也命丧白帝城。刘备和张飞为义气而丧失理智,给自己和国家带来灾难。
在今天和平环境中,我们虽不致牺牲生命,但舍生取义并非离我们而去。舍生已不限于舍弃生命,也包括与生命同等重要的个人利益。取义也已不限于正义,而是包括正义在内的一切公益。这种意义上的舍生取义,虽不像先前的义士、烈士那般气壮山河,但却是不可低估的一朵火花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。只有平时肯为公益放弃个人利益,在关键时刻才会毫不犹豫地献出生命。
时代呼唤这种精神。只有这种精神在每个人心中牢牢的扎根,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,我们的民族才能崛起。
取义成仁今日事,人间遍种自由花。陈毅《梅岭三章》
毅魄归来日,灵旗空际看。夏完淳《别云间》
生当做人杰,死亦为鬼雄。李清照《夏日绝句》
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。文天祥《过零丁洋》
视死如归。司马迁
砍头不要紧,只要主义真。杀了夏明翰,还有后来人。夏明翰 (可惜不真?)
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
国家兴亡,匹夫有责顾炎武
6、 站在人生的岔路口,我们无数次面对这样的抉择:爱与恨、悲与喜、苦与乐、得与失我们犹豫、踌躇、举棋不定、左右为难。其实,此时我们只需静下心来,倾听心灵的钟声,作出正确的抉择。
古代学者说:生,我所欲也;义,亦我所欲也,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舍生取义者也,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?这又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?简单两句话,便概括出古代男儿舍身取义报国的壮志雄心,勾勒出中华儿女赤胆忠心,这是我们炎黄子孙的传统美德,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!
-
一、经 有六经,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乐》《易》《春秋》,后代逐渐增加,至南宋变成十三经,即《周易》《尚书》《诗经》《周礼》《仪礼》《礼记》《左传》《公羊传》《谷梁传》《论语》《孝经》《尔雅》
-
庄子的思想是最接近人性和自然的思想,庄子的学说是脱下沉重的礼教回归本心的学说。在他的文章里,看不到一丝一毫的说教,看不到一点一滴的繁文缛节,只有神奇绚丽的想象,只有无边无际的自由。 《论语》让我们发
-
近代中国从天圆地方“天下”进入地球时代以来,西方学说传入了“人性恶”的人类哲学思想(originalsin,译“原罪”,也可译“性恶”),以及与之相匹配的遏制“性恶
-
中国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之魂,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血脉流淌在中国人心中的生生不息的爱;是穿越血与火的洗礼;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进取的力量之源。 以下十句古语是历代圣贤学者们关于“中国精神”的总结,
-
摘要:一种文化缺少了从容不迫,其中的人民就会表现出疯疯癫癫。 一、从容不迫 《易经》讲占卦的方法是:准备好五十根蓍草,取出其中的一根放到一旁,实际使用的是那剩下的四十九根。这叫做“大衍之数五十
-
以无厚入有间,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。 [译文]把薄的刀刃插进去,刀刃能宽绰地转动。 [出典]《庄子》 注: 1、以无厚入有间,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。《庄子·养生主
-
保民而王,莫之能御也 [译文]爱护百姓,推行王道,就没有谁能够阻挡。 [出典]《孟子梁惠王上》 注: 1.【译文】一切为着使百姓的生活安定而努力,这样去统一天下,没有人能够阻挡。
-
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,风雨不动安如山! [译文]怎么样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房屋,为普天下的贫寒之士遮风挡雨,风雨吹不动,安稳如泰山。 [出典]杜甫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
-
西湖留别 【唐】白居易 征途行色惨风烟,祖帐离声咽管弦。 翠黛不须留五马,皇恩只许住三年。 绿藤阴下铺歌席,红藕花中泊妓船。 处处回头尽堪恋,就中难别是湖边。
-
江雨霏霏江草齐,六朝如梦鸟空啼出处唐bull;韦庄《台城》原文见“无情最是台城柳,依旧烟笼十里堤”。注释霏霏:(雨、雪、烟、云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