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
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。
[译文] 才思敏捷而又喜爱学习,不以向才能不如自己的人学习为羞耻。
[出典] 《论语》
注:
1、【原文】
子贡问日:孔文子①何以谓之文也?子曰:敏②而好学, 不耻下问③,是以谓之文也。
2、【注释】
①孔文子:卫国大夫,姓孔,名圉,谥号文。
②敏:勤勉。
③下问:向下请教。
3、【译文】
子贡问道: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呢?孔子回答说: 他勤奋好学,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,所以被溢为文。
4、词 目 :不耻下问 释 义 :耻:羞耻,耻辱。比喻向地位比自己低、学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,也不感到羞耻(耻辱)
成语来由:
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,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。在孔圉死后,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,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。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。
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,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。有一次,他问孔子说: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,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,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?孔子听了微笑说:孔圉非常勤奋好学,脑筋聪明又灵活,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,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,他都会大方而谦虚的请教,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,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,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。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,子贡终于服气了。
不把向学问、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成可耻的事。形容谦虚、好学。
5、古代君主、大臣、贵族死后都要依据他生平事迹给一个称号, 这就叫谥,所给称号也就叫谥号。关于文的谥号,《逸周 书谥法解》列了经纬天地、道德博厚、学勤好问、慈惠爱民等等多种品德,也就是说,凡是有这些品德之一的都可以谥为 文。那么,孔文子到底是因为哪一方面的品德而被谥为文的呢?子贡由此而发出了疑问,孔子于是回答: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。其实也就是谥法所说的学勤好问。
可见,孔子的回答是有所根据的,不是想当然的发挥。
回到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这八个字上来看,对一般人来说, 敏而好学似乎还比较容易做到一些,而不耻下问就非常之难 了。因为,敏而好学不外乎是聪明而勤奋罢了,这方面的典型,有 凿壁偷光、囊萤映雪,甚至头悬梁,锥刺股等等。而不 耻下问则是要向不如我们自己的人请教,这不仅仅是个好不好学的问题,而且还牵涉到自尊心、虚荣心的问题在内。
人们的天往往就是如此不可思议。如果自己位卑,自己能力弱,自己孤陋寡闻,求教于位尊者、能力强者、见多识广者,那似乎没有什么,不以为耻。一旦反过来,以位尊求教于位卑,以能力强求教于能力弱,以博求教于寡,便立即感到脸上不光彩,耻于开口了。
如果你是教师,如果你是在上为官者,试试看:向你的学生 讨教,向你的属下村教,不要碍口饰羞,不要哼哼哈哈把请教的话题用查问的口气来说。
那才叫难。
所以,尽管不耻下问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,但要真正实行起来,还真有一点考人呢。 模棱两可
6、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这是孔子治学一贯提倡的方法,也是在民间非常流行的一句名言。敏而好学,就是勤奋好学。不耻下问,就是遇到不懂的问题,不仅能虚心向长辈、向上级领导和老师学习请教,还能向比自己年龄小、学历低、地位低的人学习请教,而且是诚心诚意的,不以这样做为耻。这种虚心好学,以能者为师的学习态度,是非常可贵的,也是值得大力提倡的。孔夫子倡导的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,在中国2500多年的历史上,教育和鼓舞了无数有志之士走上成功的道路,而千古流名。
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,在我们公司员工之中,也要大力提倡勤奋好学,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,提倡互帮互学,取长补短,以能者为师的精神。只有这样,我们的员工才能不断提高和进步,我们的公司才能不断的发展。我们有些人不是这样,遇到问题、遇到不懂的事,不善于向别人请教,更不善于下问。拉不下面子,放不下架子,宁肯不懂装懂,也不去向别人请教弄个明白,总是以下问为耻。这样,不利于提高和进步。
7、《论语》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,值得今人借鉴。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:
其一,关于学习的态度。孔子认为,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、乐学,这是关键。孔子曰: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。(《雍也》)即真正爱好它的人,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。孔子赞扬的颜渊就有这种发愤好学的乐观精神,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。(《雍也》)其次,要默而识之,学而不厌。(《述而》)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,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,努力学习而不满足。第三,专心致志,知难而进。孔子曰:士志于道,而耻恶衣恶食者,未足与议也。(《里仁》)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、真理,要专心致志,不要为 世俗所累。同时,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,要敢于知难而进,力不足者,中道而废,今女画。(《雍也》)针对冉求在学习问题上认为自己能力不够的思想,孔子认为所谓能力不够的人,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来,你现在以能力不够划地自限,实际上是没有坚持到底的缘故。在这里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,只有这样才能得道。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的人(《述而》)。第四,要虚心求教,不耻下问。孔子曰: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(《述而》)这说明学无常师,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,取人之长,补己之短。同时,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,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。(《里仁》)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。
其二,关于学习的方法。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,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。(《学而》)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。(《为政》)与此同时,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,勇于实践。他说: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(《为政》)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,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。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,不能偏废。另外,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,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,反对一知半解,浅尝辄止。
其三,关于学习的内容。孔子主张学习要博,要广,不能偏颇、单一。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,这就是文,行,忠,信(《述而》)。即文化知识,品德修养,忠诚笃厚,坚守信约。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。孔子在重视博学的同时,也强调学习要抓根本的东西,孔子曰:赐也,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?对曰:然,非与?曰:非也,予一以贯之。这里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,说明自己的多学是相对的,在多学的基础上,我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学说的,这个道理就是学习的根本,学习重在抓住根本。这里孔子间接地说明了博与精的关系,值得借鉴。
其四,关于学习的目的。孔子认为,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,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。子曰:诵《诗》三百,授之以政,不达;使于四方,不能专对;虽多,亦奚以为?(《子路》)也就是说,熟读《诗经》三百篇,交给他政治任务,却办不成;派他出使到外国,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;这样,虽然书读得很多,又有什么用处呢?又说:德之不修,学之不讲,闻义不能徙,不善不能改,是吾忧也。(《述而》)也就是说,品德不去修养,学问不去讲习,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,有错误不能改正,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,这才是我们忧虑的。由此可见,读书的目的,不在于死记书本,而在于应用,在于实践,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。关于这一思想,在孔子的学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现出来。子夏曰:仕而优则学,学而优则仕。(《子路》)也就是说当官时有余力就应该学习,学习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。这一思想实质上也体现了学与用的关系,要想当好官必须学习,学习的目的应是更好地当官,体现了学习与应用的关系,也体现了孔子办私学的目的,即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,让他们直接登上政治舞台或作教师培养政治人才,当然在孔子看来,学习的目的也在于对道义、真理的追求,士志于道,朝闻道,夕死可矣(《里仁》)
8、 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渺小的,所能知道的也很有限,总有比自己在某些方面强的人,总会有自己不懂的事,那就必须得问。请不要让虚荣心堵住了自己的嘴,堵住了你的嘴,就是堵住了开启知识的大门。若你将别人说过的话当作是废话,那它就到此为止;而你当它是道理,它便会因你的虚心,而开启生机。在生活中有虚怀若谷的精神,是会受益终生的。
-
三人行必有我师。 [译文]三个人一同走路,其他两个人中,必定有值得学习,可以当我老师的。 [出典]《论语》 注: 1、原文: 子曰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:择其善者
-
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 [译文]学习过的好东西时常复习,不也令人高兴吗?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,不也快乐吗? [出典]《论语》 注: 1、原文:
-
欲速,则不达;见小利,则大事不成。 [译文]想求速成,反而达不到目的;贪图小利,就做不成大事。 [出典]《论语》 注: 1、【原文】 子夏为莒父宰,问政。子曰:“无
-
见利思义,见危授命,久要不忘平生之言,亦可以为成人矣。 [译文]只要他见到财利时能想到道义,遇到国家有危难而愿付出生命,长久处于穷困的境遇也不忘记平日的诺言,也就可以成为一个完美的人。
-
一、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。 1、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:孔子、孟子。 2、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:老子、庄子。 3、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:墨子。 4、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:韩非子。 5、屈宋:指战国时
-
以无厚入有间,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。 [译文]把薄的刀刃插进去,刀刃能宽绰地转动。 [出典]《庄子》 注: 1、以无厚入有间,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。《庄子·养生主
-
保民而王,莫之能御也 [译文]爱护百姓,推行王道,就没有谁能够阻挡。 [出典]《孟子梁惠王上》 注: 1.【译文】一切为着使百姓的生活安定而努力,这样去统一天下,没有人能够阻挡。
-
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,风雨不动安如山! [译文]怎么样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房屋,为普天下的贫寒之士遮风挡雨,风雨吹不动,安稳如泰山。 [出典]杜甫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
-
西湖留别 【唐】白居易 征途行色惨风烟,祖帐离声咽管弦。 翠黛不须留五马,皇恩只许住三年。 绿藤阴下铺歌席,红藕花中泊妓船。 处处回头尽堪恋,就中难别是湖边。
-
江雨霏霏江草齐,六朝如梦鸟空啼出处唐bull;韦庄《台城》原文见“无情最是台城柳,依旧烟笼十里堤”。注释霏霏:(雨、雪、烟、云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