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孝祥词鉴赏:菩萨蛮(玉龙细点三更月)
张孝祥词鉴赏:菩萨蛮(玉龙细点三更月)
张双柱
菩萨蛮 张孝祥
玉龙细点三更月,庭花影下余残雪。寒色到书帏,有人清梦迷。 墙西歌吹好,烛暖香闺小。多病怯杯觞,不禁冬夜长。
这首抒情小令在《于湖居士文集》、《全宋词》诸选本中有几处小异,现从《全宋词》。
上片开头二句奇特,直写深更明月和空庭残雪,虽未写及人,却把人的内心世界活动留给了读者去想象。玉龙,传说中的神龙,诗文中常常代指飞雪。三更,午夜。今夜有月,不可能下雪,所以,这里的玉龙是指龙形的漏壶,即刻漏、滴漏,古代利用滴水多寡来计量时间的一种仪器。细点,全句关键所在,时间一点一点地滴漏着,词人的情感也在一点一点地迸发着。夜深人静,月映庭院,花之疏影和雪之残照相互衬托,其景其情唯有身临其境方能感受。这里道明正当人们深夜熟睡之时,词人却在为某种痛苦而备受熬煎不得入睡,独对空庭残雪深有感触。故下二句转向写人,不啻是脱口而出,交代有序有致。书帏,犹书斋。清梦,美梦也。这里由仄韵换为平韵,情调亦由紧促转为低沉,词人抓住《菩萨蛮》平仄递转这一格律特色,巧妙地写出了作者的情感起伏。寒色之色,用词极妙。上句一直写的是景色,这时随笔就着月色由中庭跟进书斋,想必在此寒冬之夜,许多书生正沉迷于美梦之中。有人沉迷美梦,有人感慨难眠,这是一个多么鲜明的对比,具有极强的色彩冲击力和情感撞击力。
下片继续转换平仄,抑扬顿挫,进而生发感慨,淋漓尽致。歌吹,歌声和乐声。香闺,青年女子的内室。这两句再由着月色推移和心情起伏,从男子书斋写到女人闺阁。庭院西首闺房内香烛温暖,歌乐欢喧,词人通过这再一次的强烈对比,更进一步刺激夜不能寐感伤。至此,我们不由想起唐陶翰的乍使香闺静,偏伤远客情句(《柳陌听早莺》),以及唐温庭筠的并起别离恨,思闻歌吹喧句(《旅泊新津却寄一二知己》)。多病怯杯觞,不禁冬夜长,直言感伤,读来凄然。结束这两句,脱自宋苏轼少年多病怯杯觞,老去方知此味长。(《次韵乐著作送酒》)张孝祥曾经写过见说墙西歌吹好,玉人扶坐劝飞觞(《定风波》),这是欢快之情。而此时尽管还写墙西歌吹好,却不得不申明自己多病,不堪忍受漫长冬夜寒侵,不敢再对酒畅饮了,这是凄苦之情。
作者写这首词的目的,在于自抒郁愤,全词虽无壮怀激越之语,却情真意切。该词艺术上也有一个鲜明特点,即通过两次强烈对比写出作者自己的无比感喟。上片用更月、花影、残雪等寒色,写出夜不能寐之人与沉迷美梦之人的对比,这是一种静观和静思;下片则用歌吹、暖香、怯杯等词句,写出冬夜多病之人与香闺歌吹之人的对比,这是一种动感和动悟。全词情景交融,动静结合,实在是淡语有深致,白描见功夫。该词与贺铸《子夜歌?三更月》有异曲同工之妙:玉龙细点三更月,庭花影下余残雪。;三更月,中庭恰照梨花雪。梨花雪,不胜凄断,杜鹃啼血。
-
张孝祥词鉴赏:南歌子(人物羲皇上) 张双柱 南歌子张孝祥 人物羲皇上,诗名沈谢间。漫郎元自谩为官,醉眼瞢腾只拟看湘山。 小隐真成趣,邻翁独往还。野堂梅柳尚春寒,且趁华灯
-
张孝祥词鉴赏:浣溪沙(同是瀛洲册府仙) 张双柱 浣溪沙张孝祥 中秋坐上十八客 同是瀛洲册府仙,今朝聊结社中莲,胡笳按拍酒如川。 唤起封姨清晚暑,更将荔子荐新圆,从今
-
张孝祥词鉴赏:西江月(冉冉寒生碧树) 张双柱 西江月张孝祥 重九 冉冉寒生碧树,盈盈露湿黄花。故人玉节有光华,高会仍逢戏马。世事只今如梦,此身到处为家。与君相遇更天涯
-
白居易《忆江南》赏析--山川之美值得歌颂 肖旭 白居易的《忆江南》词,是脍炙人口的作品,一千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在吟咏回味。我记得1978年3月31日,郭沫若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闭幕式上以《科学的春
-
“铁面刚棱古侠俦,肯招梅子说春愁” --谈贺铸在宋词的发展上所起的作用 肖旭 贺铸(1052-1125),字方回,原籍越州山阴(今浙江绍兴),生长于卫州(今河南汲县)。自称是唐朝贺
-
张孝祥词鉴赏:水调歌头(云海漾空阔) 张双柱 水调歌头 为时传之寿张孝祥 云海漾空阔,风露凛高寒。仙翁鹤驾羽节,缥缈下天端。指点虚无征路,时见双凫飞舞,挥斥隘尘寰。吹笛向
-
《周易》是中华上古天书,是公认的儒道两家思想的源头。也是影响中国人最大的一部经典。作为中国人,读《周易》是一种权利,也是当尽的义务。 自强不息,厚德载物 《周易》曰: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;地势坤
-
张孝祥词鉴赏:浣溪沙(同是瀛洲册府仙) 张双柱 浣溪沙张孝祥 中秋坐上十八客 同是瀛洲册府仙,今朝聊结社中莲,胡笳按拍酒如川。 唤起封姨清晚暑,更将荔子荐新圆,从今
-
书生张珍与金宰相的女儿牡丹小姐幼年订婚。张珍因父母去世,只得到金府投亲。谁知金家见他贫穷,便冷眼相待,并以“金家三代不招白衣婿”为由,命张珍独居后花园碧波潭畔草庐读书,以等待时机退婚。张
-
农历七月七日是民间的“乞巧”节,妇女们这晚在庭院中摆下酒脯瓜果,虔诚地向夜空膜拜,以盼望织女星赐予技巧。由于诗人的吟咏,画家的描绘,文人的铺排,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,于是流传人间,缠绵绯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