保民而王,莫之能御也
保民而王,莫之能御也
[译文]爱护百姓,推行王道,就没有谁能够阻挡。
[出典]《孟子梁惠王上》
注:
1.【译文】一切为着使百姓的生活安定而努力,这样去统一天下,没有人能够阻挡。
2.《孟子》是一部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经典著作,也是关于孟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丰富实录。孟子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渗透着仁政、王道的思想,蕴涵着和谐的理念,发政施仁、保民而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目标明确,民本观、忧乐观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翔实,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,探究其理论必将在历史长河中感受其伟大,也必将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。
3. 孟子一生的理想是建立一个在国家统一、太平基础之上,社会稳定,人民安居乐业的类似于大同社会的王道社会。孟子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,其思想继承了孔子的思想,在政治上主张推行仁政,施行王道。孟子作为战国时期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大家,他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就是要培养能够贯彻施行尧、舜之道的发政施仁、保民而王的大政治家。
4.保民而王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体现,保民而王是建立在仁政基础上的,也就是说保民而王、实现王道是施行仁政的目的,是孟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最终落脚点。
5. 语出《孟子梁惠王上》。春秋战国之际,中原列国已全面进入封建社会,生产关系的剧烈变化引起意识形态的变更。地主阶级开始把人民地位、民心向背看成是自身统治是否稳定牢固的关键。
6.孟子更明确地认为: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。希望统治者以民为本,保民而王。可以说,保民而王是一条关系一个国家命运的大战略。虽然这种保民无法与我们今天所说的人民地位高于一切同日而语,但不能不看到,在历史上,军事战略家、政治战略家们,能认识到民众是致胜的根本,已经很难能可贵了。
7. 纵观历史,我们不能不说,保民而王是历史上形成的统治术中的瑰宝。得民心者,得天下;失民心者,失天下。为历史上明智的帝王将相所接受。
8. 吴起在给魏文侯进谏治国之策时,提出了先教百姓而亲万民,以新兴封建阶级的道、义、礼,仁去引导、治理和安抚民众。四德修好,国家兴盛、强大;废弃四德,国家衰败、灭亡。四德修好,可和于国、和于军、和于阵、和于战,就可以进行兼并战争,争夺霸权。要求做到民安其田宅,亲其有司,发展生产,保持国家安定。《六韬》对这一问题有更明确的论述。吕尚说,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,乃天下人之天下。
-
乐以天下,忧以天下。 [译文]国君与天下的人民同乐,与天下的人民同忧愁。 [出典]《孟子梁惠王》 注: 1、【原文】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。王曰:“贤者亦有此乐乎?
-
生,我所欲也;义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 [译文]生命是我所想要的,正义也是我所想的,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,就舍弃生命而取正义。 [出典]《孟子》 注:
-
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,此之谓大丈夫。 [译文]富贵不能扰乱我的心意,贫贱不能改变我的节操,威武不能挫折我的志向,这种坚持仁义之道,保持独立自主人格的人,才叫做大丈夫。 [
-
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 [译文]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职责降临到某人身上的时候,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遭受折磨,
-
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;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。 [译文]尊敬自己的父母长辈,从而推广到尊敬所有人的父母长辈,爱护自己的孩子,从而推广到爱护所有人的孩子。 [出典]《孟子》 注:
-
以无厚入有间,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。 [译文]把薄的刀刃插进去,刀刃能宽绰地转动。 [出典]《庄子》 注: 1、以无厚入有间,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。《庄子·养生主
-
保民而王,莫之能御也 [译文]爱护百姓,推行王道,就没有谁能够阻挡。 [出典]《孟子梁惠王上》 注: 1.【译文】一切为着使百姓的生活安定而努力,这样去统一天下,没有人能够阻挡。
-
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,风雨不动安如山! [译文]怎么样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房屋,为普天下的贫寒之士遮风挡雨,风雨吹不动,安稳如泰山。 [出典]杜甫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
-
西湖留别 【唐】白居易 征途行色惨风烟,祖帐离声咽管弦。 翠黛不须留五马,皇恩只许住三年。 绿藤阴下铺歌席,红藕花中泊妓船。 处处回头尽堪恋,就中难别是湖边。
-
江雨霏霏江草齐,六朝如梦鸟空啼出处唐bull;韦庄《台城》原文见“无情最是台城柳,依旧烟笼十里堤”。注释霏霏:(雨、雪、烟、云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