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州文史资料 第五十四辑 清代花地名园胜景
广州文史资料 第五十四辑
清代花地名园胜景
作者:谢璋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花地,历来便以花木著名,溯其渊源,据当地谢姓与罗姓族谱记载,两姓先人都来自中原,经南雄珠玑巷迁来芳村花地。那时芳村花地还是一片海滩,野草丛生,南迁到此先人,斩除野草,填平洼地,栽之以花木,传至今已经26代。按一代20年计,最少有500多年之历史。花地靠近当年的大通港,是洋船番舶湾泊抛锚之地。印度、波斯(伊朗)及缅甸等国的来船总免不了带有本国的奇花异草。花地人喜爱栽花种树,一向欢迎外来奇卉,这样,花地便形成土洋并栽、千花万卉荟萃之地。花农们对各种花草改良嫁接,着意创新,于是名花品种不断出现,花地之花便闻名宇内。
根据记载,生于乾隆年间的苏州文人沈复曾到花地,他在《浮生六记》一书中,有这样的记述:“渡名花地,花木繁甚,广州卖花处也。余自以无花不识,至此仅识十之六七。询其名有《群芳谱》所未载者,或土音之不同欤?”当时沈复南来作客,仰慕花地之名而买棹来游,他长于江南花草之乡尚且惊叹,可见当年花地花木之盛,已远冠于江浙及苏杭。
清末民初,花地有所谓八大名园。这八大名园都在花地河畔及其支流策溪一带,以昔日羊城八景之一的“大通烟雨”为西起点,有留香园、醉观园、群芳园、纫香园,转折入现合约街的花地观音庙两侧,则是新长春园与翠林园。观音庙前有一片砌满麻石板的广场,是昔日盛极一时的花圩,花地附近的花农,就是在这里将所栽的花木,出售给花贩运入广州的。新长春园隔小河对面是余香园和评红园的园地。这颇负盛名的八大名园,考其主人,新兴县天堂者占上述之三,顺德县弼滘占其二,其余便是花地及南海县人所有。
八大名园各有特点,都以经营销售花木为主,种植供游人观赏为辅。各园销售于国内的鲜花品种以香花为主,远销国外的除鲜花外,则以盆栽的茉莉花、鹰爪、珠兰、鸡爪兰、白兰和素馨花为多,销于香港和转运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的,则以桔果、桃花、牡丹、兰花和绿化苗木为最。各园主人的年终收入靠栽种牡丹及时花,长年收入则靠摆设“花局”。
牡丹,富贵之花也,是花地名花之一,但它却是北国育苗,南海开花。每年10月前,山东菏泽县栽种牡丹的花农,将牡丹花苗包扎好,由山东烟台港乘招商局之轮船,运抵芳村大冲口码头。未有轮船之前,牡丹花苗就要经运河过长江入赣水而运到广东。苗花到达后,随船而来的山东花农,把花苗送到各名园,到花园的“牡丹厅”住宿。在栽培牡丹期间,其食宿全由园主招待,春节时销售所得,一般按合同四六分成,园主占百分之六十,牡丹货主占百分之四十。这些名花,一小部分在本市销售,大部分运销香港或转口东南亚,故每年春节前,四大省港轮船的佛山、金山、泰山、龙山等船的舱面,几乎被全部包下来,作为外运牡丹花之用。这种北花南栽现象,体现了一种互利关系,常年到花地的牡丹客都有数十人,最多时达百多人。花地留香园新开业时,菏泽牡丹客还联合送了一块黑漆金字的匾额,上书“国色天香”四个大字。牡丹客北返时,往往也将货款购买花地的香花或种苗,随船北运,使南国之花木,在北国繁植。
设花局,是花地名园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。昔日神诞多:正月十五上元诞,二月二日土地诞,三月北帝诞、天后诞,四月浴佛诞,五月端午节、关帝诞,七月七姐诞、盂兰节,八月中秋节,九月北斗星君诞、孔子先师诞,十月中元诞,十二月下元诞。每一诞都要摆设花局,好像今天的花展那样热闹。有些花局主办者,为了炫耀富有,用酸枝梨木花架,高档花盆,甚至贴上真金。花局有一定的规格,大门入口是一对将军树,将军树一般都是用铁线架把石榴簕扭制成将军身形,其头上装上石湾特制的彩釉将军头,其脚配瓦靴。这树将军身穿战袍,肩插令旗,栩栩如生。其次要排列两行罗汉松古树,多是经百年栽培,造型有“麟吐玉书”、“宝鸭穿莲”、“玉蚌生珠”、“孔雀开屏”等,还要摆上我国传统的梅、兰、菊、竹。如果没有这些摆设,花局就不完满,会被识者讥笑。当然,摆设最多的是适时鲜花。当年花局之豪华,由此可见。而八大名园几乎包揽了羊城的花局。
古诗云:“一丛深色花,十户中人赋。”这话不假,当年翠林园有棵银杏古树,运到南京展出,押金是白银14两。另一名园有盆朱砂墨兰,被广州爱兰者江孔殷买去,价格也是白银14两。
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,各个花园都将奇花异草,古树盆景陈列园中,以供游人欣赏。一入花地,就如进了花的海洋,万紫千红,美不胜收,那时节真是车水马龙,游人如鲫,奇花异卉看不尽,熏风香气扑脸来。
芳村花地还有一座鲜为人知的艺术之宫,名叫“杏林庄”,园址就在今天的芳村镇东街尾。主人邓大林,香山县(中山市)小杬镇人,考中进士后,曾在山东做了一任县官。他留恋花地园林景色秀丽,遂斥资在此建园。此园落成之日,进士同僚,赠送杏花数株栽于园中,邓大林感于盛情,因而取名杏林庄。
园两旁小溪环流,风景自是优美。园中有八景曰:竹亭烟雨、通津晓渡、蕉林夜雨、荷池赏夏、板桥风柳、隔岸钟声(对岸是大通古寺)、桂径通潮(小河与珠江连通)、梅窗咏雪。园中还筑有一阁名“藏春阁”,邓大林妙手丹青,亲自执笔将八景一一绘成画图,珍藏于阁中。邓大林交游之朋友,俱是当时的诗人画家,宾客雅兴之余,或挥毫大书,或彩笔成画,或对景题诗,因而当时园中留有极多名人的书画。邓大林又将所得诗词汇成《杏林庄题咏》二集。
民国初年,不知何故,这名园成为广州市“天佐堂”成药店的工场,作为泡制膏丹丸散之地。解放后这里逐步成为街道工厂或民居,园中小溪池塘,杏林八景烟消云散,正所谓“兰亭已矣,梓宅丘圩。”最后这里剩下的数块玲珑剔透之珍贵太湖石,五十年代被迁置市文化公园,适值郭沫若先生来广州,慕名前往观赏,大为赞美,挥笔题下“品石轩”名额,并附七律一首悬于馆内为记。十年动乱期间,太湖石及郭老之墨宝不知去向,实在令人惋惜。
花地园林中以果出名的是“余香圃”,其址在今花地联桂北街一带,园主姓罗,是本土花地人。此园除以栽种花卉著名外,特别驰名的一棵茶滘山杬,其果味道爽脆,入口无渣。关于这棵山杬,还有一段掌故。清末有位将军在广州兵败之后,带着残部逃到芳村花地,企图回到广西、云南。当他撤到花地时,心爱的战马死了,这位将军命人在山杬树下挖了大坑把马埋葬。过后余香圃这棵山杬长得枝繁叶茂,结出的果子也变得特别爽脆香滑,成为不可多得的佳品,有人还将它作为珍品,运到南京送给那些达官贵人。
小河对面是当时广州四大豪富潘、卢、伍、叶之一的伍氏的“福荫园”,园中亭、台、楼、阁、水榭、石桥俱全,占地30多亩。有人将福荫园和余香圃二名缀成一副对联:“福荫园中多福荫;余香圃里有余香。”上联指福荫园靠先人之福,下联指余香圃之山杬,巧妙用了两个园名,倒也风趣贴切。这两座名园是被日军烧毁的,山杬当然不会幸存,福荫园废后留下的一座石桥,迁到醉观园内,熟识情况的人大概还会在桥上徘徊,发点怀古之幽思。
清末花地八大名园,只是花地园林的一个代表。此外,花地还有文园、永安、杏芳、敏修、合成、桂香、茂林、茂香、合记等20多个较小型的园林,其中合记的兰花曾经享誉一时。在此小小的花地,竞集了这么多的名园,可说是世上少有。
#文史资料#

-
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,凌寒独自开。 遥知不是雪,为有暗香来。 注释 1.凌寒:冒着严寒。 2.遥:远远的。 3.为:因为。 4.暗香:指梅花的幽香。 5
-
国学不是要不要的问题: 袁行霈代表一向认为,国学不能救中国,也不能引导中国走向现代化。然而,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,必须充分重视中国的国情,国情既包括中国的现状,也包括中国的历史,以及中
-
杨柳枝白居易 红板江桥青酒旗,馆娃宫暖日斜时。 可怜雨歇东风定,万树千条各自垂。 【注释】 青酒旗:即酒帘。张籍《江南曲》诗:“长干午日沽春酒,高高青旗悬江口。
-
咏竹白居易 不用裁为呜凤管,不须截作钓鱼竿。 千花百草凋零后,留向纷纷雪里看。 作者简介 白居易(772年~846年),汉族,字乐天,晚年又号香山居士,河南新郑(今郑州新郑)人,
-
开栏的话: 中国梦是国家民族的梦,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。中国梦包含着中华民族的复兴渴望,同时包含着中华民族的伟大追求。 1840年鸦片战争后,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。屈辱和抗争,让民